【一点观察】那些古怪的问题

2020/07/05 10:55

最近在即刻上发过两个面试时候经常问候选人的问题:

  1. 你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一门课是什么,其中哪个理论/技能给了你最多启发和助益?
  2. 如果全世界除了投资领域之外所有的工作任选,不考虑可得性的话,你最想去哪个公司做什么岗位?为什么?

这两个问题分别收到了400个和194个回答,而且大多数用户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转发到了自己的动态,haha,看来确实第一个问题更被喜爱。

周四和Neo聊天的时候也说到这些面试中的People Question,我们各自都有一个喜欢的list,可能每个阶段见不同function的人又会问得不太一样。即刻上也有人偶尔问我这两个问题的初衷是什么,这里就可以大概介绍一下。

我们team从事的是venture和early growth阶段的投资,其实是一份非常需要好奇心和学习能力,也考验心性的工作,这些都是很难再一两个小时的面试里聊出结果的东西。对我自己而言,尚且短暂的学业和职业生涯迂回起伏,经历过很多主动和被动的奇怪选择,让我坚信乔布斯说的connecting dots的力量,过往每一段经历打开不同的窗,都是宝贵的财富。一个自驱的终身学习者,在相对自由的大学期间,一定是可以主动选择热爱的课程,并且能从中提炼出真营养的,「大学课程」的这个问题想知道的就是这些。知识从来都不仅限于“知道”,启发的思考会带来更多快乐。有些候选人说最喜欢的不是专业课,是兴趣选修的东西,或者最多助益的不是理论,而是那位老师带来的,这些都很好,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就是好答案。

所有候选人都会花很多时间去准备和讲述他们为什么想要做VC,我相信投资作为一份职业有非常有魅力的,但确实这个行业的表面光鲜也有点太过了。说实话我经常会怀疑这个职业——公司是创始人在做,钱是LP的,正反馈是很慢的,短期来的正反馈可能是假的。如果我们只是追风口搏概率赚个名声,到底给世界创造什么价值了吗?相比产业里打拼的企业家,我们懂的也太少了吧。那么我们在这份职业里追求的到底是什么,什么才是我们内心深处最热爱的那个thesis,其实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自己也不知道。「工作任选」的问题就是想要和候选人一起探索一下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。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很多层次,非常有意思:1.你是否坦诚;2. 你是否想过;3. 你是否愿意去假设;4.当所有限制都不存在了,你考虑最多的诉求是什么。即刻用户们在评论里的回答有一半以上都是出于兴趣的,又有一半以上是某个自由职业。真实的面试问答里往往不是这样,大家会不自觉的去思考一个更“职业”的回答,可能往往和某个大公司有关,到这里又可以愉快的衍生出下一个问题——你为什么觉得xxx是个好公司/你理想中的雇主。

我们见过有同学绞尽脑汁说不出一门对自己人生有影响的课,也遇到过说自己无比热爱消费零售行业,但是第二题回答说想去腾讯做游戏因为腾讯是个大公司。这些都没关系,如果这两个问题能帮你更多认识自己,就很好。去年夏天的一次面试过后,听说我把人家姑娘问到三天没睡好,人称“灵魂拷问”,后来妹子找到我的微信,告诉我她想了一周,得到了一些答案。虽然后来种种原因她没有拿到offer,但我们也成了很好的朋友。

附上这两个问题我自己的回答:

第一题:我有两个专业所以有两个答案:1)《经济学原理》,清华经管学的是曼昆的书,经济学十大原理恰如人生哲学,指路明灯;2)《传播学原理》,大二作为课程必读必考内容读完了李普曼、霍夫兰、施拉姆、麦克卢汉这些人的主要著作,恰好给理性人假设叠加了大量行为学和社会学角度的“非理性”补充,尤其是麦克卢汉的《理解媒介》和《媒介通论》,是最初点燃我对TMT热爱和好奇心的火种。

第二题:老实说我还没想好。我对一份工作诉求最大的可能是1)学习和研究本身能带来大部分的价值;2)尽量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。那么如果在投资的大框架内,长期我可能对二级会更感兴趣,对社交的需求量低一些,也不需要每天都在赶deal的交易窗口;另外我自知是个不适合创业的人,可能理想的生活方式也是某种自由职业,但如果现在我想好了,就会立刻去做(也许写这个Newsletter也是一种尝试吧)

--------(此处有一道分割线)--------

从本期开始,我的Newsletter每周也会给出一些“本周最爱”的内容,媒体形式和题材不限!

本周带给我最大满足的莫过于两个优质文化内容的摄入:

  1. 上海彩虹合唱团在《炙热的我们》现场送给火箭少女的催泪版《卡路里》

金承志是艺术大师,每次新的创作都能激发极大的人类共情。看到火箭少女们在台下飙泪,杨超越还是一脸懵逼,成长真的是一道很有意思的题。改编版的歌词里面是众生,也有你我。

B站链接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d54y1i7jB

  1. Disney官方发布的《汉密尔顿》(Hamilton)

这个剧在美国已经是一个持续很长时间的文化现象,是多么精致的鸿篇巨制,又突破了多少传统音乐剧的窠臼这里也不做赘述了。给我个人很大的一个震撼是,每一幕之间竟然几乎没有暗场,更像个一镜到底的电影,转场设计精妙绝伦。除了大家都赞美的开场、《My Shot》和小乔三段之外,我私心还喜欢的两个片段分别是Angelica的《Satisfied》和Hamilton夫妇的《It's Quiet Uptown》,前者rewind转场设计精妙绝伦,后者是演技爆棚戳到了我的泪点,结尾《Who Lives, Who Dies, Who Tells Your Story》里Eliza唱到她开办了纽约第一间孤儿院的时候我就完全哭到不行了。

有生之年希望能看一次现场吧。

B站链接(这里是NEW字幕组的版本,地表最强音乐剧的地表最强双语字幕,信达雅典范,甚至还带注释,强烈推荐):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ri4y1G7n2

这两个作品都让我即使一刷再刷,还会有那种汗毛竖起来的感觉,就是有些人经常说的“鸡皮疙瘩掉一地”。周末发生得实在太频繁,好奇去查了一下背后的原理:

这种体验和脑部的多巴胺分泌有关,研究显示,这是因为音乐会刺激酬赏路径,多巴胺大量分泌,形同让纹状体泡在多巴胺中。纹状体是前脑的一部分,一旦受到奖励或动力刺激,就会被激活。而音乐所能带给脑袋的愉悦感,似乎与性和赌博类似。医学上称这种感官体验为颤栗(frisson)。在法语里,可解释为“因审美而浑身震颤”。感觉就像是阵阵令人愉悦的电波蔓延过浑身上下的皮肤,甚至有些研究人员将其戏称为“皮肤高潮”(skin orgasm)。各种艺术形式中,富有情绪感染力的音乐是最容易触发皮肤高潮的。

如果再上溯到动物进化的角度,其实这和人在受到惊吓时的“汗毛直立”的感受是同一原理。达尔文在《人类和动物的表情》(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)里就讲到过,人类的祖先是周身密布毛发的哺乳动物,毛发的竖起和平复,都是身体内敏感的调温装置发出的指令。在进化中,立毛系统被劫持用于社会沟通的目的,哺乳动物在激动和被惊吓的时候竖立起毛发,能让自己显得大一些,好在斗争中吓住对手(有点萌是怎么回事)。立毛系统是一个痕迹器官,虽然我们已经进化成“裸猿”了,毛孔仍然会立起成为“鸡皮疙瘩”。

Live形式的表演更容易激发这种情绪,相信台上的表演者也是一样的。就像最近看的各个女团选秀节目,选手们都会说“我很爱/需要/享受这个舞台”,“舞台”和其他异步媒介最大的差别就是实时互动,台上的人看不到每一个观众的脸,但却能感受到那种被观看被反馈的悸动,而当这种表演是多人配合进行的,那种美妙的和声体验能带来更真实的心流,如果你参与过舞台上乐队的合奏,或是在学生节上跳过舞(不是被抓壮丁的那种)就一定能了解。